在《言语和语言的功能和领域》(1953 年)中,拉康对他所观察到的当时精神分析的过度现象作出了回应。拉康所批判的这些“分析中表现出的新倾向” [1],如今在社会上却十分普遍。它们受到科学话语、平等主义和消费主义话语的青睐,有助于防止主观分裂,消除性别等地方差异问题,有利于每个主体的自我决定。主体向与科学文明相关的“话语客体化” [2]的异化,早在1953年就被拉康所强调:“维庸时代的‘这是我’,被颠倒为现代人的‘这就是我’” [3] :主体向自我的异化,使得语言“成为一堵反对言语的墙” [4]。
面对此种情形拉康毅
然推崇言语的功能:“言语,即便在极其破损的情况下,仍然保留着其作为马赛克的价值” [5]。它还强调了分析经验中真理的价值。在他教学的这一点上,真理是无意识的真理,“是我的历史中以空白标记 玻利维亚电话号码库 或被谎言占据的一章” [6]。真相是一种隐藏的含义,它通过向分析师所说的话语被重新发现,从而确立了“他的历史主体的这一假设” [7]。 “空白”或“谎言”,这里的真相是双重的:它重新引入了一种连续性,其中主体的某些历史在有意识的话语中缺失,并且与他者、与分析师在主体间言语中的反应相联系。
但从某种角度来看,无意识中的漏洞是现实的一部分,这个概念将会改变拉康教学中真理的价值。真理首先被同化到转移无意识中,成为享受的姐妹,处于无法言说的现实的一边。拉康在 1973 年说过“并非全部”:“从物 并挑战其与中国军方的所谓关系 质上来说,说出全部是不可能的:语言无法表达。即使存在这种不可能,真理仍然真实存在。 » [8]然而,如果真是为了现实 [9],那么这种分析性的真理只有通过言语才能达到。拉康在《再来一次》中结合知识对此进行了阐述:“享受只是从表象中挑战、唤起、追踪和阐述” [10]。也就是通过演讲。
今天话语的表象地位
发生了改变,并影响到当代主体与言语以及真理的关系。由于缺乏“父亲之名”,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差距摇摆不定。但词语不是事物,能指不能确定主体的存在,除非彻底切断他与他者的联系,或者让他发疯。单一、唯一真理意义上的真理的可能性受到影响。真理成为一种强加于自身的真理,语言则成为“一堵反对言语的墙”,用拉康的话来说。
当代的不适将受试者推向一种非常强烈的“我不想知道任 线数据库 何有关它的事情”的模式,这只会加强对精神分析及其与言语相关的实践的需要。让我们以 P. Philippe De Georges 的公式作为结束语:“分析经验是对这种恢复(生命中最私密的部分:性与死亡)最坚决的对抗” [11]。所以,我们一定要坚决地去干!